业态是个啥玩意,他们也听不懂。反正就是教陈元基他们赚钱。这下这伙人终于坐不住了。今年这一系列发生的事,不管是拆违建,还是搞基建,与他们而言并无太大利益纠葛,可现在同村的人大张旗鼓地要赚钱了,他们哪能坐得住?

于是乎,这群人纷纷跑去乡政府那里讨要说法。

王学海瞧着这群人的“围攻”,暗道还真是逃不过真香定律。这个颠破不灭的道理在金竹村发挥过威力,现在在码头村又开始起效了。

姜崖像是料到一样,索性请全村人来乡政府开会。这群互相抱团的,本想着私下找乡政府要政策要扶持,结果乡政府的人不按套路出牌,竟然把所有人都叫过来开大会。

现场乌压压一大片人,能来的都来了。

一张大图摆在会议室正中间,衆人上前定神一看,赫然是码头古村旅游地图。穿破山谷的丹江河在这里沖出巨大的河漫滩,上中下游码头由北至南将河道分成四段。百年前的码头村人声鼎沸,繁华似小香港,短短几公里的河岸竟有三座码头,由此可窥见当年百舸争流,上下穿梭的盛景。

然而与过去的码头村相比,一条横亘三公里长的大堤阻断了丹江与古村的联系,原址的上码头和小码头被大堤占领,唯有上码头还保留着一截青石台阶。

来开会的大家伙都去看过已有雏形的上码头。

长长的青石台阶从高高的岸边一直延伸到河边,数个青铜人形雕塑矗立在台阶上……时光在这一刻闪回,百年前的某天清晨,从遥远的南方行驶而来货船穿过长江,越过汉江,终于北上来到了竹坑乡,停靠在码头村的上码头。

早已等候在此的伙计们,排着队,扛起从船上擡下来的麻袋,转动装满桐油的木桶,擡起装满茶叶的箱子,一步一步,一次一次,把青石台阶踩出下陷的小坑,把货物从这里转运至马道,能力非凡的挑工们立马将它们送往关中,去西北,或者去往更北边……

除此之外,最后一个台阶上有数个石头做成的搓衣板,一位弯着腰的妇女正在洗衣服。她盘着圆形发髻,一枚银簪穿发而过,身上穿的也是旧时的上袍下裙。若你定神仔细听,好似还能听见唰唰的搓衣声。一个胖乎乎的小丫头正趴在水边朝着一艘纸船吹气,吹啊吹啊,想必也能和旁边停靠的大船一样去到想去的地方。t

上码头旁边矗立了一株高大的柳树,是那种需四五个人围抱的不可忽。

,树干下面不知何时中空了,斑驳的苔藓悄悄爬满了这个小小巢穴。树下一人多高的土地庙听到了无数人的祷祝,也看到了掩藏其内的暗道里,总在风高月黑时,从中钻出逃命的人以及白花花的银子……

上码头是整个码头古村布局的关键一环。它通过码头场景营造、暗道体验、丹江风光观赏,将游客吸引至江边,一方面增加游客体验,另一方面也可延伸游客的游览时间。

毕竟多停留第两个小时,就有可能留下来吃饭,多停留半天,就有可能留下来住宿。

姜崖指着上码头,“过几天咱们定制的一搜大木船将出现在这里,总共三层。”

衆人不明所以。姜崖耐心解释道,现在竹坑乡丹江段的通航几乎停滞,用嘴巴把这处水陆码头商贾重地说得再好听也无用,江面上一艘船都没有一切都是虚的。所以他坚持购买一搜雕琢漂亮三层画舫,永远地停靠在上码头,人们可上船观赏、吃饭、看表演。

当然,在漂亮的画舫上,听着悠扬的山歌,对着半江瑟瑟的江面吃饭,人均消费肯定会高一点。“这就是业态。可以挣钱的业态。”姜崖定定道。

有人敏锐地问:“那谁经营,谁受益?”

姜崖并没有着急回答,而是让大家稍安勿躁。他指着明清一条街,长达十里的街巷上标注了“米坊、面坊、油坊、酒坊、酱坊、布坊、蒜坊”等等。大家定神一看,陈元基的房子上标注了油坊。其他人的房子上标注了其他名字。甚至还有几处标注了“婚嫁博物馆”、“邮局”、“镖局”、“茶馆”、“客栈”。

但凡标注的房子都是这次获得政府修缮奖补资金的。

姜崖说这些老房子现在已经焕然一新,拥有了不亚于商品房的居住环境,甚至比钢筋水泥的房子更舒服,同时前店后院的结构,即使在前院开展这些运营活动,也不会打扰到后院的日常生活。甚至在这种模式下,大家伙不仅可以看顾家庭,还能同时挣钱。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就是要恢複明清古街百年前的场景,将这个大主题下的场景进行细分,让沉寂的老房子再次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