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大家都上去像他一样喊两句,是不是都能拿到奖品?对于其他人来说,公平何在?
閑汉扫视一番,觉得自己这次总算说到理上了,顿时站起来,朝着贾平涛喊道:“老贾,你先别走。你这手上的肉可不一定能吃到嘴里了。咱们来掰扯掰扯。”
贾平涛老脸涨红,嘴唇嗫嚅着,看向王学海,王学海看向姜崖。
一直没说话的姜崖从拖拉机上跳下来,走到台前。他介绍自己是乡産业办的办事员……他的名字最近一段时间算是乡里閑言碎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名字之一。任谁都能说两句他的来历,他来竹坑乡做了什麽,有多少家姑娘托媒婆上门而被拒绝,他好看的脸到底怎麽长的。以前可能大家对他的评论都侧重于外在,现在则变为这个叫姜崖的年轻人在金竹村和梁家洼村干了大事,这两个村的人现在人人都吃上肉了。
“方才老贾叔表演的是産生于咱们丹江的土生土长的文化之一:丹江号子。”姜崖慢条斯理地说着。
号子就是号子,怎麽就成了文化?很多人想不明白。
安庆生和宋香巧的思路算是跟着姜崖开化了一年多,知道在他眼里,只要是你能看得见听得见,管t你摸得着摸不着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文化的扩大意义。
比如说金竹村世世代代居住的石板房,从大家出生就坐落在那里,每天进进出出的地方,在姜崖眼里就是金竹村特有的文化。
比如这些不入流的山歌,传唱于旧时代,现在也没几个人能唱的玩意,现在大张旗鼓地找人表演,还要举行比赛,在姜崖眼里也是能扩大竹坑乡知名度,给竹坑乡带来实际经济效益和文化。
姜崖忽视衆人疑惑的眼神,继续说着,“咱们丹江从战国时期就已经通航,那可是距离现在两千多年的时候,到了东西两汉时期开始兴盛,到唐宋明清更是到达顶峰。我想在座的很多老人家都记得解放前,在陇海铁路开通前,从陕西转运汉江,再到武汉至长江,到两广,咱们竹坑乡镇是必经之地。水陆交彙,商业繁盛,每天有多少只船从咱们家门口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