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曾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産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在本世纪初曾远销倭国、意志国、温莎等世界各地,但却在三十年代相继失去大豆在世界出口和生産的国际优势地位,需要每年进口大量的美洲大豆,以满足国内市场的大豆消费需求。
国内的豆种发展已经落后国际太久了,原本的老旧种业支撑不了巍巍巨轮的啓航扬帆,急需寻求适合国内栽培现状的优质豆种。
而优质豆种培育的唯一方法就是,找。
找到具有优质性能的亲本进行杂交,最后取长补短。听起来简单,但这一过程太具有随机性,如何能将好的豆种从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寻找出来,就是最大难题。
这十年来,燕京大学农学院种培团队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各种高性能的试验田收获了一茬又一茬,聚积了无数科研人员前仆后继的心血,李强国也从研究员一步步坐上项目领头人的位置,但大豆品种的亲本基因却总是难以达到预期要求。
隔壁院子里的豆株李强国也看过,很好的抗寒品种,分支多但株杆矮,结合黄豆始花期和温度变化对豆种结荚习性的影响,李强国猜测这一批豆种是早熟品种很正常,九十至百天的生长周期,与目前种业供销社提供的早熟豆种相契合。李强国带领的科研团队已经将这个时间往前提前了十天左右,达到了真正的极早熟豆种。
但黄豆的选育,成熟周期是一方面,最为关键的在于最终单亩産量。熟期长短会以有效结荚率为代价,极早熟乃至早熟品种生长周期短,産量几乎难以追赶上正常植株,这严重阻碍国内大豆种植业的发展,也是拦阻在无数农业科学家面前难以跨越的高山。
这麽多年,一垄垄、一行行寻找优良亲本植株却仍在原地踏步,李国强心里也打过退堂鼓,害怕消耗了生命仍旧碌碌无为,更害怕愧对国家与人民的嘱托期盼。
但面前袋子里的这把圆润金灿的黄豆,却让他在渺茫的希望中看到了黄豆探索的新方向。
它是早熟种,却有着能与普通豆种相媲美的出豆量。
十多年野外找寻的结果,毫无防备地出现在自己面前,李强国可惊可愕过后是止不住的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