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娱乐圈,影视行业,规矩都有什麽呢?很多很多。
比如说,粉圈其实是已经被做成了産业。任何一个有一定热度的明星背后,都有一群赚得盆满钵满的后援会大粉之流,不肯成立后援会的明星是会被黑料埋到不见天日的。
比如说,新人演员除了要和经纪公司签约,还得和某些平台签条件极其苛刻的分约,不签分约没戏可演,没有后台提携的,要麽直接退圈改行,要麽,就烂剧里跑龙套跑到死吧。
比如说,有些平台全方位参与影视制作从从最开始立项投资到最后发行上映的每一个环节,变相搞垄断,哪怕剧扑街,赔的也是用户和股民的钱,他们永远不亏。
比如说,对于大部分影视公司来说,搞作品不如搞産品——
搞一部及格线以上的影视作品,从立项投资到制作发行再到最终上映,投资高,周期长,人力物力心力消耗大,还未必能有与作品质量相匹配的成绩,不确定因素太多。相比较成本投入来说,回报率实在不高。
搞産品就不一样了。流水线批量生産,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无限制重複,收割的就是热钱。能够维持长期热度最好,韭菜反複多割几茬儿,维持不住,一两个月的热度也够赚。投入少,周期短,风险低,重複性高,几十几百倍的回报率,何乐而不为?
那麽,哪些是可以被划分到“産品”範畴当中的呢?那可是太多了。
规则成熟的规模化的选秀节目是産品。过去几年,每年都有数次大规模的选秀,不同的平台不同的主办方,动辄上百号选手,巧立名目的打投规则……金钱流动的声音简直令人迷醉。
通过选秀出道的男团女团当然是産品。成团出道,少则三四人,多则十来人,每个都是万衆瞩目的流量爱豆。代言、综艺、商演……那一项不是割韭菜的利器?对了,团体内部不管是互相攀比撕逼,拉郎磕cp,都是刺激粉丝花钱的好主意。
题材小衆但死忠粉衆多的耽改剧不用说,也是産品。
炒作要从从源头开始。
作者有名气大小之别,ip火爆扑街之分,卖了多少版权费,买方是影视公司还是囤积ip的二道贩子,哪个先拍哪个后拍,是网剧网大还是电视剧电影,出品方是不入流的小公司还是实力雄厚的大资本,制作团队是名不见经传,还是某经典爆剧同班人马或者某获奖电影班底,这些通通都要拉出来比一遍才行。
接下来就是选角。有名气的没名气的,有实力的没实力的,有后台的没后台的,营销号煞有介事,小道消息漫天乱飞,一次次地往外放风声,再一次次地辟谣,捧的骂的,看似十分糟心,实则全是套路。
于演员来说,红的人气更旺,不红的也自此叫得上名号,互相擡轿两全其美。于投资方来说,热度巩固住了,提前开始回本了;其他相关的也各有各的收益,但凡和这事沾边的其实都挺开心
好不容易过了立项、筹备两个阶段,把主演定下来,就意味着下一个流程的开始。今天才有路透流出,传闻两位男主演十分入戏可能假戏真做,片场互动甜甜蜜蜜,明天就冒出不知真假的剧组成员匿名透露说,为了过审要改剧本,某女配疯狂加戏抢了原本的感情线,等到后天又有神秘知情人士出来泼冷水,说受某不可言说因素的影响,这剧不能上了……
甜蜜的“小情侣”,抢戏的“恶毒女配”,棒打鸳鸯的“某不可言说因素”,这麽一起一落之间,不就是天作之合情深不渝的典範模样?粉丝能不上头,不嗷嗷地磕cp磕到昏厥?
拍摄期间三天一热搜,上映之后一天三热搜,硬是把粗制滥造洗脑成业界良心,把为钱营业包装成了绝美爱情。剧播完了,剧外这场大戏也不到散场的时候,先双方合体接代言上综艺参加各种活动从粉丝兜里掏钱,再拆cp提纯粉丝,到了这份儿上,隔段时间还要再不时营销一下什麽“真相是假”“假象是真”之类……
这麽些骚操作一溜下来,除了cp入脑掏空钱包的粉丝,大家都是大赢家——这t都什麽玩意儿,啊呸!
追星混粉圈的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青少年,都是国家的希望社会的未来,硬是被资本圈养起来,改造成了是非不分黑白不辨的韭菜精,这国家能忍吗?操纵舆论,甚至涉及到了意识形态问题,这国家敢纵容吗?
上面事太多,一时没注意到罢了,他们倒是敢。之前上面也有过三令五申,没一个往心里去的,都不知道该说是胆大包天,还是贱骨头不挨打不长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