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东点了点头,接过粥碗,转头对着小女娃露出微笑,说道:“走,到那边吃去。”
小女娃眨巴着大眼睛,伸手指了指,“娘亲在那边,我要喂她吃。”
李海东看着已经被别人扶起,重新倚靠着树干的妇人,领着小女娃走了过去。
小女娃一勺一勺地喂着母亲,即便饿得肚子发出咕咕的声音,也只是干咽唾沫,不肯自己吃上一口。
李海东在旁边看着,眼中闪过感动,也有几分赞赏。转身走开,不一会儿又端了一碗粥送过来。
“粥管够吃。”李海东把粥放在旁边,说道:“还有棚屋,专给妇孺暂住,你们吃好了,便去那边找管事儿,会为你们安排好的。”
妇人似乎有了些力气,原来死灰的眼神中有了些灵活,用力低下头去,用虚弱的声音道着谢。
“谢谢官爷。”小女娃趴在地上,给李海东磕头。孩子很实诚,头磕在地上,沾了一脑门的灰土。
李海东笑了笑,伸手扶起她,用袖子给孩子擦了擦,拍拍小女娃的脸蛋儿,转身离开。
排队领粥的队伍变得有序,百姓们充满敬畏地看着荷枪挎刀的士兵。两个鼻青脸肿的男人连头都不敢抬,老老实实地排着队。
规矩是再三交代的,但嘴上的说教,远不如一次暴力的纠正。这种争抢的事情每天也都会出现,光靠着这些人手,李海东已经觉得捉襟见肘。
但百姓到了,身体多很虚弱,总要养上三五日,才有体力进行海上的颠簸航行。
“接到急报,应该很快会派人来支援。”李海东望着人头攒动的移民,紧皱着眉头说道:“但我们也不能光等着,去买材料,发动灾民,自建席棚,先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睡觉休息。”
“是,卑职这就去办。”赵华京拱手一礼,转身欲去。
赵华京是李海东在天津发展的手下,熟悉本地情况,也甚是精明强干。
“多带几个人,再买些米粮。”李海东抬手止住赵华京,又交代了一句。
看着赵华京带人离开,李海东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尽管码头仓库内存放了不少土豆、玉米、食盐,但出乎意料的灾民数量,可能也支撑不了太久。
天津地处河海要冲,漕运的重要商港,粮食是不缺的。
当然,这只是目前的情况,等到灾害严重,大旱持续,内河水运几乎断绝,南粮北运受阻,北地百姓才真正是水深火热。
…………………
在大连的郭大靖收到陈继盛转来的天津情况的报告时,从旅顺已经紧急发出数船粮食,随船而去的是两百官兵,以及几十名政务官员。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山东,大水过后,一无所有又面临饥荒的百姓,成千上万地涌至登莱。
登莱巡抚孙元化还算仁心恤民,调动官府力量暂时安置灾民,也节省了东江镇的不少工作。
尽管移民的数量超出预料,至少是没想到会在今年有这样一个高潮。但东江镇的粮食数量还够支撑,且秋收在即,年景不错,也没有什么担忧。
“山东的倒还好说,天津的恐怕不全是移民。”郭大靖放下报告,有些无奈地说道:“蹭上几天饭,有了力气的话,不少人可能会改变主意。”
周庆没看到实际情况,也不好做出准确判断,但听郭大靖的口气,也不打算费力气进行限制和甄别,便笑道:“这也没有好办法,权当施粥行善,打出好名声了。”
郭大靖点了点头,转向何贵忠,调侃道:“何老板好福气啊,在京城繁华之地,酒店开得有声有色,还有了好妹妹,一起回了辽东。”
何贵忠挠着头讪笑两声,说道:“大人莫要取笑,这个,也是凑巧,凑巧。”
“缘份嘛,还不都是凑巧。”周庆笑着说道:“我看,也别这么对付着,给人家个名分,你也有了家,两下都放心。”
郭大靖连连点头,说道:“把家先安顿好,也好给你安排工作。不就差个名分嘛,干脆利落地捅破窗户纸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