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徐光启的情绪这般激动,崇祯皇帝就清楚是怎么回事,对红薯这一舶来物的接受,大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高,甚至是不屑一顾的。
处在频繁的自然灾害局势下,粮食危机持续加剧的大背景下。
远在北方的京城,身处南方的金陵,所设的两套大明班底,都没将眼光放到其他的地方上,为大明解决粮食问题,只是在被动的承受这一切。
那么像这样的大明,又怎么可能会有救呢?
“现在有关甘薯的良种,培育出来多少了?”打断激动的徐光启,崇祯皇帝开门见山道:“现阶段的良种,能否在我大明北方规模化种植?”
“启禀陛下……”
徐光启强压激动,稳了稳心神,开口说道:“先前…臣所培育的良种,有数百石,但多数皆在臣的家乡窖藏,少数带到京城来了,不过种植的成效并不理想。
但是臣的心里坚信,甘薯一定能大规模种植,不过需要悉心培育,寻找到最适合种植的良种。”
个人的培育良种行动,永远比不上国朝的培育行动,毕竟培育一事,需相应的人手,还有大量的银子。
“这样啊。”
崇祯皇帝不假思索道:“那就特设一个农科,由徐卿亲自主抓,所需的一应人手,包括银子,具体由徐卿和王伴伴对接,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韩赞周,你现在就去找王伴伴,将此事给他讲明,并明确的告诉王伴伴,此事朕非常重视!”
“奴婢领旨!”
韩赞周闻言,哪里还敢迟疑,当即拱手作揖道,在王在晋他们诧异的注视下,就匆匆离去了。
天子对甘薯培育一事,所表现出的这种态度,的确叫王在晋他们没有想到,难道这甘薯一物,果真有这般了得吗?
“对了徐卿。”
瞅着激动不已的徐光启,崇祯皇帝接着又说道:“朕特设的这个农科,不要只侧重于甘薯培育这一个小项。
在其他的粮种上,也要多下些功夫,不要担心多耗费银子。
比如寻找培育新的粮种,比如耐寒性、耐旱性等等。